12月13日下午,外国语学院主办的“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中受众程度”学术讲座在郫都校区零号楼011教室举行。讲座由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何克勇教授主讲,外国语学院院长常淑丽主持。来自外国语学院、宜宾校区基础教学部和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的教师们聆听了讲座,商务英语及国际商务专业双语班学生共计200余人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参会。

常淑丽院长主持讲座
主讲人何克勇是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中宣部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联部人权专家、国家民委翻译顾问。他长期从事口、笔译实务及教学、研究,有着丰硕的研究成果和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

何克勇教授讲座现场
讲座中,何克勇教授围绕“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中受众程度”主题,运用大量的实例和理论依据探讨了中国作品在国际传播中的问题及其原因,读者接受的决定因素与传播学语言学的启示,外译作品选材与接受,外译作品优秀传播启示。他首先对一些重要的英译作品在国外的接受度进行了分析,从几部在国际传播中的传播效果欠佳的中国作品入手,从翻译目的和翻译介绍方面分析了其深层原因,包括对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审美情趣、意识形态和诗学观缺乏考量等。接着,他对传统的翻译标准“信达雅”提出了新的见解,并从翻译学、传播学、语言学、心理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等多个角度阐释维索尔伦(Verschueren)提出的自然语言的特征,即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并解析了几部成功的外译作品,如马约瑟翻译的《赵氏孤儿》和辜鸿铭翻译的《论语》等。何克勇教授认为,从文化信息传播角度看,翻译是“信息再现”,是“跨文化交际”甚至在社会学意义上是“社会问题解决”的途径,对受众接受的思考最终是对翻译本质的思考,而对翻译本质的认识源自翻译实践。

何克勇教授讲座现场
讲座最后,外国语学院教师就诗歌英译中的问题和学术外译过程中的原作改写原则等问题请教了何教授,他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

学院教师现场提问
本次讲座的成功举办对于活跃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氛围,开拓师生视野,提升外语工作者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撰稿:王文蒲;审稿:林蔚,张晓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