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实际行动助力精准扶贫,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校团委精心组织了两支以精准扶贫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队伍,到我校对口定点扶贫的宣汉县甜竹村和凤林乡桥沟村开展脱贫现状调研和教育扶贫的服务工作,以实际行动彰显他们身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生力军的作用。
助力乡村振兴,我们相信未来可期
“哥哥,你明年还来吗?” 听说我第二天要走,小姑娘就有意无意地问我。我一直不敢做任何承诺,因为一旦难以兑现对她的影响是巨大的,可是我想到她每次也是走了三公里多的山路来看我的,一天来回六趟,我立马说我一定来看你。
——来自2017年甜竹村志愿者
甜竹村作为我校长期以来的对口扶贫村,我校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电气工程学院积极配合学校精准扶贫工作,今年已经是第二年到甜竹村开展扶贫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是因为去年小姑娘让人心疼的不舍与期盼,更是因为同学们心中那份执着的爱与责任。2017年,扶贫攻坚战的冲刺阶段我们与你同;2018年,脱贫巩固的持久战我们依然陪着你。
电气工程学院“筑梦先锋”大学生服务队针对当地脱贫后的生活状况、经济发展水平、教育理念以及法律观念四个方面,进行了为期四天的深入调研活动。在接近40℃的高温下,43户村民、几十里山路、50余份问卷,泪水、欢笑、感动,一路风尘,一路高歌。在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筑梦先锋”大学生志愿服务队矢志不渝,步步向前。倘若能让世界多看你们一眼,再多走几十里山路我们也心甘情愿。


谈起近几年生活的变化,村民们表现出难以言说的喜悦和激动,恨不得把几年来的脱贫脚印一个个指给同学们看。从全民修路到房屋改造,从对口帮扶到集体经济,他们话里话外都表现出内心的喜悦和对精准扶贫政策的称赞。当谈到生活需要时,一个老奶奶无比硬气地说“现在只需要养活自己,有啥难的。我才60岁,啥都能干,咋能想只靠政府呢?” 是的,再多的金杯银杯也比不上一个60岁老人赞不绝口的口碑更有说服力。

那些翻得已经发黑的书籍是孩子们每日必读的精神食粮,走访途中那些渴望知识的眼神刺痛着每个人的心,他们眼神中发出的渴望知识的光芒让我们心疼,哪怕是陪他们读一篇课文、学几个音标、画一幅图画,同学们都觉得很满足。大雨倾盆未能阻止同学们的决心,也未能打消孩子们读书的渴望,在开设暑期小课堂的当天,年迈的爷爷、瘦弱的妈妈、幼小的哥哥,冒着倾盆大雨、撑着摇摆的雨伞,坚持把学生送到村委会的临时课堂。看到孩子们兴奋的笑脸、神采奕奕的眼神,家长们都不忍离开,全程默默陪伴着,他们脸上洋溢的是希望的暖意。如果时光能够定格,我们希望这一刻就此停住,满足的笑容永远停留在孩子们的脸上,欣慰的笑容永远停留在家长的面容上,希望和欢笑洒满这间小小的屋子,浸润这里的每个人。
助力扶贫攻坚,我们倾情行动
桥沟村,位于四川省达州市国家级贫困县宣汉凤林乡,海拔1400余米,地处深山交通不便,经济结构单一,主要以青脆李为对外经济收入来源。乡村文化水平落后,村里仅有一所只有一二年级的小学,共28人,村民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意识急需发展。材料工程学院“文化走进凤林乡”支教帮扶活动在党总支书记刘娟、团总支书记陈原野以及辅导员王宇眉三位老师带队下,15名志愿者深入当地开展教育帮扶系列活动。对“星星火”而言,此行是去发挥所想所学,把新思想、新文化带进桥沟村,学有所获,获有所悟;对当地村民而言,此行是帮助农民们思想脱贫,从输血式的扶贫变成造血式的扶贫。
“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靠的是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干。”当地的扶贫干部扎根农村、心系群众、艰苦奋斗,同学们也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献出一份力,给村干部们带去了写作及电脑相关的书籍资料,给他们提高自身的操作技能带来些许的帮助。虽然我们对于扶贫的工作不够专业,但我们会做好小小“后勤员”,默默在你们身后支持你们。

扶贫必扶智,教育拔穷根。教育帮扶才是我们心中心心念念期盼已久的行动。虽然桥沟村只有28名学生,但“星星火”服务队的到来仿佛一阵春风,吹遍了周围的村庄。38.8度的高温下,渴望读书的孩子们走了几公里的山路来到我们的课堂上,干裂的嘴唇、湿透的衣衫刺痛着同学们的心,小小年纪的他们为了读书不畏酷暑,当我们心疼他们的时候,他们却聚精会神地看着黑板,终于实现愿望的欣喜挂满了整张小脸。没有太多的时间给我们感叹,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予他们精神的养分。默默转身擦干眼泪,拿起粉笔,来吧孩子,让我们学习起来,大山外面的精彩世界是属于你们的!对知识的渴望不仅仅局限在小小的课堂上,课外时间的充电也很重要,为此,“星星火”的同学们给小朋友们带去了焕然一新的图书室,从书桌、板凳、书籍到墙面布置,新的设备带来新的希望。

太阳的光芒是五颜六色的,孩子们的世界也应该是五彩缤纷的。虽然头顶的太阳毒辣辣的,但高温抵挡不了孩子们求学的渴望,更抵挡不了我们传输知识的脚步。为了给孩子们营造更加明亮多彩的读书环境,同学们用彩色颜料重新绘制了校园墙壁。烈日当头,水彩颜料一会就干了,但同学们脸上的汗水却流淌不断,顾不得擦汗,每个人都一心一意地绘制着他们心中孩子们应有的美丽画卷。小朋友们欣喜的笑容、银铃般的笑声是对我们最好的肯定。
时间虽短,情谊不断。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情谊却是延绵持续的。即将离别之际,一场饱含双方浓浓情谊的联谊晚会拉开了序幕。“星星火”的同学们一首倾力改编的《桥沟》,表达了他们对桥沟村的依依不舍;村民们一首《感恩的心》表达了桥沟村对同学们的无限感激。
无论是甜竹村的脱贫巩固战还是桥沟村的扶贫攻坚战,都离不开扶贫干部们的辛勤付出。我校驻村扶贫干部罗垂敏教授一直奋战在扶贫攻坚的一线,在甜竹村和桥沟村扶贫挂职期间,用心、用情、用力工作,心系广大贫困群众,认真贯彻落实扶贫政策,受到当地群众的高度认可。他们的行动鼓舞着我们,身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新时代的青年更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通过此次“三下乡”活动,同学们走基层、察民情、看实效,用心感受村民的淳朴和真诚,用心记录精准扶贫的过程和业绩,在他们心中更加坚定了祖国会越来越美好的信心,触动心灵的震撼也让他们更加明确了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激励着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砥砺奋进!
(撰稿:乔少平;审稿:朱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