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工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成工要闻 >> 正文
专业技能进乡野,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18-08-16     来源:校团委

扎实基础来科创

“哥哥,哥哥快看,我们的红心终于跳动啦!”满脸兴奋的小妹妹正使劲儿摇晃着旁边的队员,在不懈努力下终于让红心闪烁跳动。“Mirco:bit- 跳动的红心”是此次网通科创服务小队的科创课程之一,通过一些简单的编程,一颗会跳动的红心便出现在电路板上。在大哥哥们的帮助下,通过编程语言、简单电路学习,小朋友们还制作完成了DIY空气动力船,并“实战演练”进行竞速赛。烈日下,大家收获的是好奇与求知的兴奋,是知识转化为实物的喜悦,是团结协作取得成功的激动。科普课上,志愿者用口香糖纸条连接两端连接电池两极,就在那瞬间,青烟直起,纸条烧断。下面观看的小朋友们惊呼声一片。“电无处不在,但是我们都应该节约用电,共同保护地球母亲!”给小朋友们讲一堂课我需要花上3节课的时间去准备,要把知识点精准的讲出来,让同学们能听懂,还要有趣,这需要我们把很多知识融会贯通。网通科创服务小队的罗洲同学这样说。

这边,郫筒街道的各个社区迎来了一群“E时代”的新朋友,小朋友们亲切的叫他们“小E”。机械学院萝卜头创客团队带着小E机器人,在社区进行表演,小朋友们看着小E唱歌、跳舞,还与小E对话交朋友,争当小小创客。花园街道的七里乡村,“风信子实践队”带来了电力知识小课堂、物理科技小实验和循环小彩灯焊接实践课。“Yes, that's gonna be great!”一群外国留学生与小朋友、志愿者们热闹交流着,外语系的志愿者们去到了郫筒书院社区、五彩城社区等多个社区开展英语体验教育。与电子科技大学留学生、社区居住的外国人进行互动交流,一起探索“邻里融合”的国际交流互动。队员们活动后分享到,英语都是说出来的,通过活动,自己更加自信和大胆,也提高了英语表达能力,还让许多小朋友有机会与外国人对话,这样的经历能为他们播下英语学习的种子,很有意义。

创新技术来实践

这天井研县的周坡镇上热闹非凡,恰逢镇上赶集日,大家都围起来看什么稀奇?人群中有许多“小黄人”,在卖力宣讲与农业相关的前沿科技和机器人,原来是机械工程学院“晨曦逐梦”实践小分队,他们为当地居民带去了较为先进的生产理念,受到村民的热烈欢迎。周坡镇的水果培育基地和集益乡繁盛果园里,小分队展示了学院自主研发并获得国家竞赛二等奖的水果采摘器。果园园主代表繁盛果园的创办人范进超老先生与队员们进行了深入交流。范老对同学们研发的产品深表赞赏,表示现代新型果园与机械化有着高度的关联,希望同学们能结合果园的现代化建设需求,研发更多实用型产品。深受鼓舞的志愿者们感叹道,我们还应该更加努力学习科学技术,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够真实的运用在生活生产中,能够服务乡村经济发展。

阵阵茉莉花香袭来,远处花田间走来了护花使者小分队。烈日当头,小队成员们同学们收获了一捧又一捧茉莉花苞。正午过后,团队又走进村民的家中进行无机化肥使用访谈和宣传,还前往茉莉花浇灌池旁边,采取水样带回进行水质研究。在宣汉、郫都还有建环学子的身影,各小队实地考察当地节能环保的情况与化粪池使用情况,讨论治理方案(例如施肥用量等),测试农田土壤酸碱度,并为其提供相关专业建议。在活动中,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运用于具体实践中,利用专业所学为当地改善土壤、为农作物更好的生长服务,为乡村环境治理工作添砖加瓦。

应用型人才的核心是“用”,本质就是要学以致用,“用”的基础是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与能力,“用”的目的是要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社会进步。校团委积极打造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课堂-------社会实践,在今年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极引导各学院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内容,共组建了12支专业实践团队,在服务地方的同时,同学们通过实践强化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看到了自身存在的差距,更明确了未来努力的方向。今后,校团委还将加强对专业实践团队的引导和扶持,激励广大青年学子和专业教师投身于社会实践这一重要课堂, 让社会实践这一课堂成为学生服务社会,发展自我的重要舞台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力支撑。

(撰稿:任可雨    审稿:朱薇薇)




热点新闻

郫都校区

成都市郫都区中信大道
二段1号
611730

宜宾校区

宜宾市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路三段9号
644000

   Copyright © 成都工业学院 [网站维护] 蜀ICP备14006496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