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学校召开教师工程实践基地建设推进会。党委书记叶仲斌,党委副书记、校长刘保县,党委常委、副校长李成大出席会议,第一批、第二批全体工程实践博士教师,相关职能部门、教学单位负责人参会。会议由李成大主持。

会上,两批共计12位赴青神县、泸州市开展工程实践的博士教师进行了专题汇报,纷纷对学校搭建的实践平台、学院的全过程保障以及两地政府提供的大力支持表达了诚挚感谢,同时分享了实践感悟、实践成效。多位教师强调,半年的实践经历使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形成了“产业需求-技术攻关-教学转化”的良性循环。

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和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行政负责人作为教学单位代表进行了发言,从组织管理、实施成效、问题反思等维度,系统梳理了推进教师工程实践工作的整体情况。丁义超表示,将进一步加强保障,加强与实践教师、实践单位的沟通交流,推进教师实践成果转化为教学、科研资源。郑骊表示,首批实践教师的示范效应已初步显现,带动了全院教师参与积极性,形成了个人成长与学院、学校发展紧密联系的良好氛围。

人事处、教务处、科技处、质评(教发)中心、合作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分别发言,立足管理服务职能,深入交流了对教师工程实践工作的新认识,一致表示将强化部门协同联动,重点在政策支持、资源配置、成果转化等方面形成合力,通过优化校地校企合作机制、增强主动服务意识等举措,共同推动教师工程实践工作提质增效。

刘保县指出,教师工程实践工作只是开端,其根本目标是建立“政府引导、行业支持、企业参与、学校主导”的多方深度合作长效机制,要通过深化政行企校合作,在理念认同、氛围营造、生态构建三个维度形成合力。他提出,对教师而言,工程实践不仅是提升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更是重塑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的关键契机,有助于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增强教学创新和应变能力。他强调,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要建立“需求导向”的服务机制,在政策制定、平台建设等方面提供精准保障,切实解决教师参与实践的后顾之忧,为教师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叶仲斌指出,教师工程实践是一个需要长期培育的系统工程,根本目标是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综合能力,让教师深入了解产业发展趋势和技术前沿,并将这些产业认知有效转化为人才培养的养分,最终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他强调,参与工程实践的教师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三重身份:首先是党的教育工作者,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次是人民教师,要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最后是成都工业学院的主人,要以校为家,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他提出,全体教师要增强信心,积极参与构建良好生态;各部门要协同配合,按照学校既定的顶层设计,扎实推进教师工程实践工作,确保取得实效。

(撰稿:李羽佳;审稿:徐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