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空间计算产才协同创新中心工作组、成都工业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联合主办的“空间计算+产才协同发展交流会”在郫都校区第三会议室举行。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人才发展处副处长牟增博、人才发展处创新发展部主任张萍丽、空间计算产才协同创新中心工作组负责人陈瑞红,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刘保县,党委常委、副校长李成大,计算机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继续教育学院负责人、教师代表共11人参会,围绕空间计算领域技术人才培养、产教协同路径等议题展开研讨。

刘保县代表学校致欢迎辞,对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创新中心工作组表示欢迎,强调学校将立足应用型高校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李成大介绍学校背景时指出,成都工业学院作为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与教育厅共建的应用型高校,始终以服务区域产业升级为核心使命,计算机学院将依托学科优势,积极探索“技术赋能产业、教育反哺人才”的协同路径。
会议围绕标准模型与产业学院建设、智慧媒体与软件产业学院盘活、空间计算+产业学院筹建规划等重点议题展开研讨。牟增博提出,拟制定《空间计算产才协同成熟度模型1.0》,通过量化指标衔接技术应用与岗位能力,为校企协同育人提供依据。针对现有平台升级,会议明确以智慧媒体与软件产业学院为基础,整合校企资源引入真实产业项目,并计划联合举办空间计算应用场景创新大赛,以赛促学推动技术转化。此基于“1+1+N”人才模型(1所高校+1个链主单位+多个生态伙伴),探索筹建空间计算+产业学院,重点推进专业课程开发、实验室共建及职业认证培训,完善“需求分析-定制培养-岗位输出”闭环机制。

计算机学院院长景小平表示,学院2025年将重点配合完善产才协同标准框架,并启动产业学院可行性调研,年内形成筹建方案。陈瑞红表示,在现有产业学院嵌入空间计算技术课程模块,联合链主企业验证“1+1+N”人才模型,探索可复制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未来,各方将持续探索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路径,为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和新型工业化建设注入新动能。
(撰稿:程姝;审稿:李琦、景小平、杨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