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上午,学校召开了“厅委共建”协议签订活动筹备工作总结暨推进共建研讨会。学校党委书记李劲松、校长严余松、党委副书记王力、副校长陈传伟、副校长成和平、副校长郑予捷、厅委共建办公室成员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厅委共建办公室主任黄晓燕主持。

首先,厅委共建办公室副主任何灏汇报了“厅委共建”工作筹备至今的总体情况。汇报主要包括 “厅委共建”大事记,“厅委共建”协议签订活动筹备工作介绍以及“厅委共建”工作体会三大部分。
随后,成和平副校长结合前期“厅委共建”工作谈了几点感受。充分肯定学校各部门在“厅委共建”协议签订筹备活动中所做的努力,明显感受到了筹备工作重心的下移。尤其对“厅委共建”协议签订活动的相关协调配合、会务组织等方面予以肯定。在充分肯定的同时,也对活动组织过程中对预判以及细节方面考虑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反思。
陈传伟副校长表示,“厅委共建”意义非凡,学校务必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在肯定前期“厅委共建”协议签订活动筹备工作的同时,也对活动过程中暴露出的基础性工作不到位等问题提出反思,今后切实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抓人员,抓落地。
严余松校长对“厅委共建”工作提出要求。严校长指出,一是做事一定要目标明确,要从小事琢磨体系,不能因为认识不到位,习惯于过去的思维和经验。二是定位、方向感要明确,学校始终坚持“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理念,而产教融合正是应用型大学建设的精髓,因此应抓住“厅委共建”的契机,深化产教融合。三是要改变思路,以“坚持”、“应变”为原则,在机会中找途径、想办法。四是要在认识、细节、系统上执行等几个方面下功夫,积极协调,确保“厅委共建”工作落到实处,并部署了专家简报、材料梳理归档、授牌实验室落地、强化联络、畅通渠道等六项具体工作。

接着,参会人员研讨“厅委共建”相关后续工作。王力副书记表示,“厅委共建”协议的签订,鼓舞了全校师生的士气,也为学校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接下来需要冷静分析如何落实相关工作。要解放思想,秉承“开放、多元、包容”的理念,积极探索师资队伍建设新机制。成和平副校长指出,目前对人才培养的认识不够到位,如何落实产教深度融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制定近期具体工作计划,由易到难积极推进,从实施方案、专业试点等方面落实。积极寻求政策支持,整合资源。郑予捷副校长表示,“厅委共建”协议的签订对学校意义非凡。接下来大家要通力合作,做好统筹安排。要统筹协调机制,提高联动能力,积极为“厅委共建”赋能。
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也围绕“厅委共建”研讨主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厅委共建办公室副主任罗刚表示,“厅委共建”工作推进的确存在诸多困难,但需要积极协调,从完善政策、健全制度、改善环境等方面执行落实。此外,还需要思考如何构建相关产业学院及专业。学校办公室主任丁继忠表示,学校办公室将积极推进“厅委共建”工作,加强制度建设,积极落实总体方案、实施意见、年度工作方案等具体工作。党委组织部部长刘祥松表示,组织部也将积极配合“产教融合”相关工作。厅委共建办公室副主任张世凭表示,科技处目前正在积极协调相关科研项目推进工作,并在今后对“厅委共建”相关科研项目立项等方面给予支持,积极探索科研项目平台建设新模式。党委宣传部部长冯瑛表示,如何将“厅委共建”融入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日常工程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还需要加强协调机制,宣传部将积极推进相关宣传、推广工作。人事处处长赖芳表示,人事处将积极从师资队伍建设、职称改革等方面完善相关制度,推进相关政策落地。厅委共建办公室主任黄晓燕表示,作为厅委共建办公室,要带领大家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形成理念,切实将“厅委共建”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以“厅委共建方案”为总领,细化制定三年工作方案,包括指导思想、工作机制、远期愿景、近期目标、主要举措、年度工作任务等,有序开展“厅委共建”工作。加强与经信委、教育厅的联系,尽快落实“厅委共建”联席会议制度等。
严余松校长进一步指出,一定要走出认识误区,切实推进与产业对接,各职能部门一定要把日常工作与“厅委共建”融合,积极思考如何在政策不完备的条件下落实相关工作,要切实从人才培养、具体政策举措、平台建设等方面着力。
最后,李劲松书记作总结发言。李书记首先充分肯定了 “厅委共建”前期工作,感谢各位同仁在工作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并表示学校一定要抓住“厅委共建”的契机,发扬办学特色。其次,在达成共识的前提下,要积极找措施、想办法,如何将“厅委共建”工作落到实处。第三,下一步工作应着重聚焦在人才培养项目、省经信委关注点等方面,摆正服务的心态,积极推进相关工作。第四,要解放思想,敢想敢做,在认识理念提升的同时,思考具体工作如何落地的问题。最后,大家一定要坚定信心,立志克服重重困难,脚踏实地做好实际工作。

通过此次会议,参会人员提升了认识高度,学校将以厅委共建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合作共赢,形成校企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全国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培养出更多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撰稿:王雅;审稿:黄晓燕)